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高寒网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

2016-10-26

    2016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完成。《评估报告》采用了高寒网在西藏自治区的野外站监测获取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支撑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程根伟研究员牵头,高寒网相关野外站负责人王小丹、朱立平、张宪洲等人执笔完成的《评估报告》得到中科院领导和专家、西藏自治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肯定。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情况发布会。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等在会上介绍了《评估》有关情况。

    《评估报告》指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客观认识高寒区的环境发展态势,科学把握工程实施成效,评价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功能是否正常发挥等,评估团队历时3年考察了10余个主要工程区,建立了3个生态样带和20多个观测样地,采集了约1300个点的样本,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3期遥感数据,主要采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模拟实验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工程区内外对比观测、生态模型情景预测等手段,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对工程所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主要结论包括6个方面:

  一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二是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三是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每公顷折合增加干草产量约85.2公斤,平均提高24.25%,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四是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用清洁能源还为农牧民增收节支,改善了当地生活卫生条件。

  五是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六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固保持;第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第三,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稳中有升。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规划》目标。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发布的《评估报告》材料

张亚平副院长阐述报告内容

汪海洲副主席阐述报告内容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发布会

王小丹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朱立平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程根伟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发布会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3978/35335/index.htm#3

 

中国科学院网站以当日头条新闻方式报道了发布成果(http://www.cas.cn/tt/201610/t20161026_45791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