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首页 > 科研进展 > 研究进展

淡淡草香沁心脾——记中科院那曲站草地恢复课题组

2014-04-24

    又是一年春草绿。高原草甸,小草已渐渐萌出嫩绿的芽,微风吹来,一股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

  从那曲镇徒步行走1.5公里后,我们终于见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西藏那曲站草地恢复课题组的一行人。与我们刚从城市出来,一身衣着整洁不同,课题组成员们全身布满泥土。交谈间,每个人的脸上却都带着幸福的味道。

  “好闻吧?草香味还不错吧!”在那曲县那曲镇23村草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西藏那曲站草地恢复课题组组长王景升笑着说。据统计,自“十一五”以来,在课题组的帮助下,藏北天然草地覆盖面增加25%—36%,产草量提高22%—83%;人工草地覆盖面提高100%—158%,产草量提高73%—186%,示范区灭鼠率达到90%以上,毒杂草覆盖面减少85%以上。

  “自从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将西藏纳入其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范畴以来,我们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等区内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将‘修复高原退化的植被系统,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确立为工作目标,开始了年复一年的高原植被恢复工作。”聊起这项工作开展的初衷,王景升笑着说,“我们希望能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一点实事。”

  8年过去了,王景升和他的课题组成员的努力见到了回报:截至2013年底,课题组在藏北牧区建成了天然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植、鼠害毒草治理等实验示范区1400公顷,推广面积达5000公顷;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建立土地沙化治理技术示范区200公顷,推广2000公顷。在林芝建立乡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100亩,加工饲草产品200吨,示范区人均年收入提高20%以上。

  正当我们聊得起劲时,一位牧民走了过来,对王景升说:“好几天不见你了,还以为你们课题组都走了,今天终于找到了,等会一定要去家里坐坐。”

  “你们认识?”面对记者的疑惑,这个大汉有些激动:“当然了,我们这里的人都认识他们。他们来了以后,只看到草场的草越长越好,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经过询问,我们才知道这个大汉名叫杰布。“他们可都是一些大科学家,都是我们的贵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草场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好。”杰布说。

  记者了解到,正是在课题组的帮助下,这里才建立了天然草地“围栏封育”、“封育+施肥”和“封育+施肥+补播”等退化草地恢复技术和模式,以及人工草地“生态补播”技术和施肥复壮、微灌复壮等技术体系。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付出的艰辛、病痛和泪水,不仅收获了高原大地的春绿,更换来了乡亲们的微笑。”面对眼前取得的成绩,王景升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据介绍,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西藏那曲站草地恢复课题组脚步遍及西藏50多个县,行程10余万公里,在藏北高寒草甸区、荒漠草原区、河谷灌丛草原区等地,先后建立了试验点23个、示范区7个、示范户260户,示范户年均增收1000—1500元,农牧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原载于《西藏日报》 2014-04-23 07版)